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亚洲综合网av-青青操网站-精品国产九九|www.anbaolu.com

咨詢電話
028-87314586

新聞中心
咨詢電話
028-87314586

中國奧爾夫音樂教育

地址:
郵箱:2710558535@qq.com
QQ :2710558535

新聞中心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奧爾夫(orff schulwerk)在中國

2018-04-11

李妲娜女士在2000年國際奧爾夫高峰會上的發(fā)言

1980年上海音樂學院廖乃雄教授與奧爾夫先生歷史性的會見。廖教授回到中國后首次向中國音樂教育界介紹了《Orff-Schulwerk》,為正在改革之中的中國同行們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感覺。廖教授除寫文章外,親自到各地講學、舉辦培訓班、翻譯及創(chuàng)編教材,還聯系了德國、奧地利教師耒中國教授《Orff-Schulwerk》。在中國大地上掀起了“奧爾夫熱”。中國音協《Orff-Schulwerk》學會也在這熱潮中應運而生。1990年籌備委員會成立,1993年正式成立。二十年耒在一批執(zhí)著的熱心者的不斷努力下,已走過最初的朦朧,目標更清晰、步伐更扎實。

中國音樂家協會奧爾夫(Orff-Schulwerk)專業(yè)委員會系中國最高音樂學術團體中國音樂家協會下屬國家二級社團組織。也是中國大陸唯一的有關奧爾夫音樂教育(Orff-Schulwerk)的機構。現有會員595人,分布在26個省(市)。設常務理事會(10名),理事會(36名),會長(1名)、副會長(6名)。成員包括音樂、舞蹈家,高等師范及中、小學教師,幼兒教育家,音樂教育研究、進修機構教師、研究人員等。該組織自成立以來將介紹、研究、推廣奧爾夫音樂教育(Orff-Schulwerk)為己任。十余年中組織六次全國培訓活動,特聘奧爾夫學院及德國、美國和中國臺灣專家講學,學員近3000人;舉辦五屆為期一年培訓班,學員400余人;舉辦短期培訓班四十余個。組織六次出國學習、考察奧爾夫音樂教育(Orff-Schulwerk)和參加國際會議。這些活動大多數是與各高等師范院校或教育行政聯合組辦,更增加了影響力。

由于廖乃雄LiaoNaixiong教授和奧爾夫基金會的支持和努力,中國兩所最著名的中央、上海音樂學院均開設有外國專家講授的奧爾夫課程。一般音樂師資培養(yǎng)和進修的各級各類學校教法課也有關于奧爾夫音樂教育Orff-Schulwerk介紹,有些省市,如北京己將其專列為教師進修的必須課程。在國家規(guī)定的音樂教具目錄中也將奧爾夫樂器列入。這些成果均與我會骨干參與有關。最近我會主要負責人還參與了國家21世紀藝術課程標準制定課題組。

目前我們認為較大問題是在一個有十二億人口,其中三億少年兒童的國家,對于在世界上有如此重要影響的音樂教育體系,卻設有一個培訓中心之類的機構耒介紹、研究、推廣該教育體系,僅靠原耒學會辦培訓班方式己遠遠不能滿足需求了。

當前中國也同世界各國的同行一樣,面臨著新世紀教育改革的挑戰(zhàn)和機遇。中國政府在強調以素質教育為教育的基本目標,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為標準的教育改革,給我們藝術教育工作者一個極好的機迂。過去保守派稱我們搞的是“鬧爾夫”,現在許多學校、幼兒園紛紛派教師要去學奧爾夫音樂教育Orff-Schulwerk。

奧爾夫音樂教育Orff-Schulwerk在中國有兩項大課題:一是“本土化”問題,不僅是內容、素材,還有從教育體制到教學方式,以至文化、風俗、傳統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需要去探索、試驗。二是中國教育要與國際接軌,奧爾夫音樂教育Orff-Schulwerk也要變化發(fā)展,比如終身教育問題,我們己開始在0一3歲嬰兒中試驗;也設想在非音樂專業(yè)大學生身上試驗;我們還收到信息:希望為老年人開課……。奧爾夫音樂教育能夠為此做什么和怎樣做。再比如,多元文化教育問題。(這個“多元”已有很大的擴展,不僅有不同民族的多元,還有從前衛(wèi)到流行音樂的多元等等)。

時代在發(fā)展,適者生存。中國戲曲有句格言:移步不變型。這個“型”應該是奧爾夫的教育理念,而發(fā)展就是怎么移。這些問題我們是在一邊學習國外經驗,一邊通過實踐慢慢摸索中去解決,總的講,還在實驗的起步階段。

迅速培養(yǎng)年輕一代的骨干教師和尋找懂得管理、經營的人才是我們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全國真正受過較正規(guī)系統訓練的教師只有一名!我們只能迭擇大膽提撥、推上臺、扶一段的辦法解決師資問題。管理、經營人才還沒找到,大多是與一些已取得一定成績的教育機構聯合辦學方式,我們稱“借雞下蛋”的方法。

我們希望借這次大會能進一步把各國同行組織起來,加強溝通、交流。也歡匝各國專家到中國耒講學。或者在為中國培訓師資方面提供更多便利。

關于“論壇”因語言和經費原因,對該論壇工作具體了解的很少,我以為對各方都是件遺憾的事。我希望“論壇”今后能為相互間了解多做些工作。歡迎到中國耒考察、講學。